所在位置:主页 > 案件镜鉴 >

文物修复世家汪氏:本分做人 勤恳做事

信息来源:秦淮区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:2017-03-21 11:01
【家训解读】
    “本分做人”:恪守孝道,修身感恩,不慕虚名,安分守己。
    “勤恳做事”:爱岗敬业,埋头苦干,任劳任怨,具有职业操守。
【家风故事】
    汪桔生,现为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专家,出生于文物修复世家。其祖父汪麟书、父亲汪寿椿都是“文物郎中”,到他已是第三代。
    汪桔生先祖汪守和(1764年—1836年),江西乐平县(今乐平市)人,嘉庆元年(1796年)丙辰科一甲第二名进士(榜眼),授翰林院编修。他历任侍讲、内阁学士、学政、侍郎、礼部尚书、工部尚书等职。
    史料记载,汪守和为官四十载,性格纯良、为人正派、清廉恭谨,卒赠太子太保。汪氏家族深以为荣,常念先人品行遗风。
    祖孙三代恪守“八字箴言”
    1912年,汪氏后人汪麟书举家迁至南京,经营古玩生意兼代客加工红木。1922年,汪麟书之子汪寿椿跟随父亲学习古玩鉴赏及修复技艺,同时师从金陵府东街朱大力师傅,学习红木修复技艺。
    文物修复工作的最高境界是“重新赋予它生命”,必须要以“细腻而专注”的工作状态认真对待,不得有丝毫马虎和懈怠。汪家为此立了一条规矩:凡从自己手上修复出来的东西,工艺水准必须高于同行标准,要让鉴赏者无从找到修复痕迹。
    汪麟书要求子孙作为“手艺人”,必须严守“八字箴言”祖训,待人接物务须诚实本分、言行一致,不能将祖传技艺视作“人上人”的垫脚石。
    汪寿椿(1908年—1985年)作为南京文管会第一代修复专家,曾经成功地把一件碎成260多块的东晋玻璃杯复原。
    汪寿椿之子汪桔生(1960年—),自小受家学耳濡目染,对文物修复产生了浓厚兴趣。1979年,他高中毕业后,便进入南京市博物馆保管研究部,在父亲汪寿椿手把手传授和祖训精神熏陶下,开始修复各类文物。
【今人风采】
    父子合力修复“青瓷之王”
    2007年,南京市博物馆举办《龙吟虎啸——馆藏精品展》,馆藏的两件一级文物青瓷莲花尊同时展出。
    青瓷莲花尊,通高85厘米,器物造型高大庄重,装饰华丽繁缛,工艺精巧细致,堪称稀世珍品,被誉为“青瓷之王”。
    这两件国宝级文物,1972年出土于南京东郊麒麟门外灵山南朝大墓,其中一件较为完整,另一件已经碎成十几片。随后,在有关部门主持下,修复工作立即展开。
    正是得益于汪寿椿、汪桔生父子俩通力合作,修复后的完整“国宝”才能呈现于世人眼前。
古人说:“技可进乎道,艺可通乎神”。文物修复也要有一股追求完美的极致精神,能耐得住寂寞,甘坐冷板凳,摒弃浮躁,专心细致、精雕细琢、精益求精,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呼唤和倡导的“工匠精神”。
 
 
案件镜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