姑苏的竹

信息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2023-11-29

古人有诗云: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”竹,是姑苏这座水乡古城人文历史的重要载体,滋养出吴文化柔中蓄劲、雅不废俗的特点。园中栽竹,文人咏竹,就连人们的日常生活,也处处与竹结缘。

论园林之竹,当从沧浪亭开始。沧浪亭自宋代苏舜钦筑园以来便以修竹为盛,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栽竹最早、竹的品种最多的一个。苏舜钦所写的《沧浪亭记》中,既有“澄川翠干,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,尤与风月为相宜”之言,亦有“前竹后水,水之阳又竹,无穷极”之语。行走园中,绿水与翠竹相互映衬、层次堆叠。不过咫尺之境,却有欧阳修笔下“新篁抽笋添夏影”的清幽之美。

沧浪亭内还有一间竹林雅室“翠玲珑”,又名“竹亭”,取苏舜钦诗“秋色入林红黯淡,日光穿竹翠玲珑”之意。据记载,翠玲珑前后,曾有万竿摇空、修竹如林、粉墙竹影、滴翠匀碧,为历代文人墨客雅游、静观、觞咏、作画之地。沧浪亭虽几经兴废,但其竹仍为后世园主所惦念。今日再观“翠玲珑”,亦可遥想当时之景。

姑苏寻竹,自不能落下拙政园。志清处“落日下回塘,倒影写修竹”的落日竹影,深净亭“绿云荷万柄,翠雨竹千头”的竹荷相依,湘筠坞“种竹连平岗,岗回竹成坞”的连亘修竹……文徵明《拙政园图》绘出园中多处竹景,又以诗相配,将一丛丛青竹的雅致诗意描摹得淋漓尽致。傍晚时分问雅拙政,见云烟浮水、竹影摇曳。恍惚间,耳畔传来一曲《游园》,水磨昆腔千回百转、绕梁不绝。

苏州拙政园曾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,明嘉靖年间,御史王献臣购买陆宅旧址,专门聘请以画竹闻名的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文徵明参与筑园设计,足见其对竹子的喜爱。王献臣精明能干,被擢升为巡察御史。他执法无私,却因得罪奸人而被诬陷,连遭廷杖、系狱刑罚之苦,后来得以平反昭雪。修竹挺立,就像苦难不曾折其傲骨。

姑苏的竹,不只在园林里郁郁葱葱,亦变成竹伞在丁香姑娘怀里、化为竹扇在来往人群手中,还有的成了小巷人家客厅里的竹沙发、厨房的竹蒸架、买菜用的竹篮子。

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竹编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,凝结着姑苏人民千百年来的勤劳与智慧。将近十米长的大毛竹,先锯成段,再劈成丝绸一样薄的竹篾,竹篾细薄,三根叠在一起方有一枚硬币的厚度,丝一样的竹篾在老苏州手艺人的指间上下翻动,不一会儿就成了人们想要的竹篮子、竹筲箕、开水瓶的竹壳子。

几根竹,能做成老苏州生活所需的种种物件,也能做成一把精巧雅致的苏扇。苏州扇文化历史悠久,在明代便已闻名遐迩,品种繁多,制作工艺也大不相同。制作一把竹折扇,须将竹材经煮、晒、劈、成形、烘烤、打磨后,或雕刻或髹漆镶嵌,再经烫钉,装配扇面,才能完成。如此种种,功夫极深,足可见姑苏手艺人的巧思与耐性。

除了生活所需的竹编器具与手中把玩的精巧苏扇,竹之“鲜”在“老苏州”的餐桌上也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。用霜降时节刚冒头的笋尖和上好的咸五花肉,慢火煨成一锅暖融融的腌笃鲜;应季的荠菜与鲜嫩的春笋翻炒出锅,就变成一盘清香爽口的时令小菜;年夜饭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冬笋咸菜肉丝,更是许多苏州人记忆里家的味道。

食四时之鲜,居园林之秀,听昆曲之雅,用苏工之美。老苏州人爱竹,既爱那品味鲜笋时的满口留香、园林造景里的历史古韵,也爱小桥流水间的婉转戏腔、古巷人家中的苏工印迹。竹韵悠悠,尽在青砖黛瓦间……(戴晓露 王鼎馨)